一书一电影 《活着》
艺术的世界里,永远是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有人喜欢阅读文字,有人更喜欢感官丰富的影视。
同样的作品,在文字世界的表达或许会给人更多的想象;而影视世界里那些优秀的表演者又可能给你更为具象的呈现;同样的作品,不同的编剧、导演、演员也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惊喜。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图书馆推出“一书一电影”答题活动,每期为您推出一部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邀您在美妙的文学世界和影视世界中采撷智慧的花朵。在了解作品的同时参加有奖答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本期作品推荐
纠结而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以最恶毒的推揣,似乎应该活着的却都故去,而本该故去的却还活着。
这就是余华《活着》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冲击。生死变得格外冷酷,死是常态,简单,而生却异常痛苦,艰辛。
一个人足够强大或者足够麻木到什么程度才能接受如此惨烈的结局?所有的亲人以各种各样的形态从自己身边离开,如果你是福贵,是否还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尤其是当最后一个亲人离开他的时候,身边剩下那头老牛,甚至,当老牛离开他的时候,你,又会怎样?
心理强大者,也许依然保有信心,或者说,已经参透百态,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死亡无法抗拒,但也不必畏惧。活下去,继续行走和体验世间所有的痛苦——也许只是别人眼里的痛苦。心理强大者,已经无所谓何为痛苦,何为快乐,让生命可以继续延长,是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选择。
当然,这样的价值选择,一定是建立在某些限定范围的,比如朴素的道德观,比如文化文明正侧趋向,当然,也包括法律。
福贵过得悲惨,却不卑微。经历了不同的悲惨,也许支撑他的就是带着微薄的希望朝向每一个更加不可测的未来。世界并不会给我更多的照顾,也许只会带来更不一样更难以接受的结果,那我,就只有接受。结果无法选择和更改的时候,接受既无奈也平静,接受才意味着可以有新的开始。
如果说原著给人以“绝望”的话,那么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与原著相比,似乎多了一些轻松与希望。
原著中,福贵给外孙起名叫“苦根”,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没有了娘,命苦到根上。
电影中,家珍给外孙起名为“馒头”。家珍说:“这是有讲头的。你看这猫哇、 狗哇、馒头哇,都不是人名。不是人名就上不了人名册。上不了人名册,这阎王小鬼勾人命的时候,找不着人名,孩子的命就保住了。”“馒头”这个名字似乎也预示着影片的结局或许会有些不同。
“馒头”这个名字还表示了,本来能救凤霞的王大夫因为馒头吃多了,当时噎住了,没能救得了凤霞。
两个名字都是悲剧的表达,但是“馒头”更多了一些希望。
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视频语言,最后都让人看到一个充满残酷真实,但又充满力量的生存途径。而这个途径即是一个人的,又是一群人的。“活着”成为超乎具体苦难的一种精神象征,升华为一种关于命运,关于人性的命运哲思。
作品介绍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当张艺谋想拍余华的作品时,余华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扫码答题《活着》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5月23日
活动对象: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全体师生
地点:图书馆六层
举办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图书馆